研究背景:
急性肝损伤(ALI)的早期阶段常伴随活性氧(ROS)异常升高,但ROS寿命短、分布不均,传统影像手段(MRI、光学成像等)或因背景信号干扰、或因灵敏度/穿透深度不足,难以在极低剂量探针条件下实现早期精准检测;因此亟需一种能在分子层面实时、高灵敏、无背景干扰地监测早期ROS变化的全新成像策略。
针对上述问题,上海交通大学凌代舜教授、李方园研究员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田捷教授团队研究构建活性氧(ROS)响应的磁性纳米有序组装体,利用ROS切断聚合物链触发解聚,实现MPI信号“关-开”转换。该策略放大磁偶极相互作用,降低背景噪声,显著提升灵敏度与对比度。在APAP诱导的急性肝损伤小鼠模型中,仅0.05 mg Fe kg⁻¹超低剂量即可在发病3小时内清晰成像,较传统MRI提前数小时发现病变;信号强度与肝内ROS水平及病理损伤程度呈正相关,可用于动态监测病情进展并分级评估严重程度,为ROS相关疾病的超早期精准诊断提供全新平台。该文章于2025年4月14日以《Responsive Ordered Assembly of Magnetic Nanoparticles for ROS Activatable Magnetic Particle Imaging》为题发表于《Advanced Materials》(DOI:10.1002/adma.202413968)。
图1 研究示意图
(1)RMNA的设计与表征
合成的双磁性核心/壳纳米颗粒(BMCSs)通过聚合物配体(DTKP)包覆,形成反应性纳米颗粒(RMNAs)(图2a)。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显示合成的BMCSs的核心壳结构,尺寸约为18 nm(图2b)。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EDX)分析确认了核心壳结构(图2c)。引入水后,BMCSs在四氢呋喃(THF)溶液中重新组装,形成有序的粒子组装(图2d)。小角X射线散射(SAXS)分析显示RMNAs和IrMNs的组装结构差异(图2e)。RMNAs的2D散射图案显示多个明显的衍射峰,确认了良好的有序结构(图2f)。RMNAs的2D投影MPI图像显示出显著低于IrMNs的MPI信号(图2g)。与IrMNs相比,RMNAs在信号淬灭效果上表现更佳(图2h)。TEM图像显示在过氧化氢处理后,RMNAs的直径从约110 nm减少至37 nm(图2i)。IrMNs的尺寸变化不显著(图2j)。RMNAs在不同pH和溶液环境下保持良好的胶体稳定性(图2k)。
图2 RMNAs的设计与表征。(a)RMNA制备的示意图;(b)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图像;(c)HAADF-STEM及元素分布图;(d)RMNAs和IrMNs的2D散射图案;(e)RMNAs和IrMNs的单一SAXS模式示例;(f)RMNAs和IrMNs的MPI图像;(g)有序与无序组装的示意图;(h)RMNAs在过氧化氢存在下的TEM图像;(i)RMNAs在不同[H₂O₂]条件下的水动力学尺寸分布
(2)ROS响应性组装/解组装对RMNAs的MPI性能影响
该节展示了反应性纳米颗粒(RMNAs)在不同H₂O₂浓度下的组装和解组装对其磁共振成像(MPI)性能的影响。首先,随着H₂O₂浓度的增加,RMNAs的MPI信号显著增强,增幅达到3.98倍(图3a)。此外,MPI信号与纳米颗粒浓度之间存在良好的线性相关性(图3b),表明纳米颗粒浓度对信号强度的影响显著(图3c)。H₂O₂的存在导致RMNAs的结构发生变化,进一步影响其性能(图3d)。研究还评估了RMNAs的磁化特性(图3e),结果显示与H₂O₂处理后的解组装RMNAs相比,组装状态下的RMNAs表现出更高的饱和磁化率(图3f)。磁滞回线特征分析表明RMNAs在不同组装状态下的磁化行为存在差异(图3g)。此外,还对RMNAs的影响也被探讨(图3h),并总结了不同组装状态下磁性纳米颗粒(MNPs)的磁化行为(图3i)。
图3 RMNA介导的MPI调节机制。(a)处理后RMNAs的MPI图像;(b)MPI图像的点扩散函数;(c)在有无H₂O₂(100 μM)条件下RMNAs的MPI图像;(d)RMNAs的MPI信号图;(e)不同H₂O₂浓度处理后的MPI图像及信号;(f)处理后RMNAs的磁滞回线;(g)动态M-H曲线;(h)处理后RMNAs的点扩散函数;(i)ROS触发的自由构建块的MPI成像机制示意图
(3)细胞外ROS成像与RMNA纳米探针的生物安全性评估
在不同的对乙酰氨基酚(APAP)处理时间下,细胞内的活性氧(ROS)水平发生了显著变化,表明RMNAs在调节细胞内氧化应激方面的潜力(图4a, b)。细胞毒性实验表明,RMNAs在体外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图4c)。在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中,RMNAs在注射后72小时内在受损肝脏中表现出明显的累积,提示其在靶向治疗中的应用潜力(图4d和图4e)。RMNAs对肝脏和肾脏功能的影响评估结果显示,其未对主要器官造成明显损伤,组织切片分析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点(图4f和图4g)。
图4 RMNAs的细胞外ROS成像能力及生物安全性。(a)LO2细胞与RMNAs共同培养2小时后的MPI图像;(b)LO2细胞MPI信号的定量分析;(c)LO2细胞在不同浓度RMNAs处理后的细胞活力;(d)RMNAs和IrMNs在小鼠体内注射后的血浆浓度时间曲线;(e)注射RMNAs前后小鼠组织中铁的分布;(f)肝功能标志物及肾功能标志物的血液生化数据;(g)H&E染色显示主要器官的形态
(4)基于MPI的RMNAs早期急性肝损伤诊断
RMNAs在ALI小鼠中的磁共振成像(MPI)信号逐渐增强,表明其在早期诊断中的潜力;相比之下,IrMNA + APAP组在120分钟内未出现显著MRI信号变化(图5a,5b)。离体肝组织成像结果进一步验证了这些发现(图5c)。注射RMNA或IrMNAs的ALI小鼠肝脏间未观察到显著的MRI信号差异(图5d,5e)。实验中,ALI小鼠通过静脉注射0.05 mg/kg−1 RMNA后,肝脏部位的MRI信号强度达到初始值的2.28倍,较正常小鼠提升27倍,实现了MRI信号的“开关式”激活功能。该方法显著降低了探针浓度波动导致的信号干扰(图5g,i),注射相同剂量RMNA的小鼠肝脏未出现明显MRI信号变化(图5h,i)。综合来看,表明RMNAs在检测与活性氧水平异常相关的疾病(如急性肺损伤,图5j)方面展现出优异的体内成像性能。
图5 RMNAs在早期急性肝损伤(ALI)中的MPI监测。(a)ALI小鼠的纵向MPI成像;(b)MPI信号的定量分析;(c)ALI小鼠不同器官的MPI信号变化;(d)ALI小鼠的Coronal T₂加权MR图像;(e)信噪比(SNR)的定量分析;(f)H&E染色显示肝组织形态;(g)健康或ALI小鼠的MPI图像;(h)健康或ALI小鼠冠状T2加权磁共振成像;(i)静脉注射RMNA后相应时间点的标准化MPI/MRI信号强度;(j)使用RMNA早期诊断ALI的MPI示意图
(5)体内监测急性肝损伤严重程度
通过给予不同剂量对乙酰氨基酚(APAP)(100、250和500 mg/kg−1)诱导不同严重程度的ALI模型。随后对不同严重程度的ALI小鼠静脉注射MRI进行二维成像监测,结果显示,MRI信号增强程度与诱导ALI的APAP剂量呈正相关(图6a,b)。离体肝组织中的过氧化氢水平与MRI信号呈正相关(图6c)。此外,随着ALI严重程度增加,肝组织局灶性坏死区域扩大,常伴随纤维组织增生(图6d)。与对照组相比,各严重程度组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碱性磷酸酶(ALP)和总胆红素(TBil)水平均呈现持续上升趋势(图6e)。这些结果表明,RMNA在反映损伤病灶的ROS水平方面具有相当大的潜力,从而指示了ALI的严重程度(图6f)。
图6.RMNA辅助的MPI监测ALI小鼠病情严重程度。(a、b)长期MPI成像;(c)RMNA的MPI信号与肝脏过氧化氢值的相关拟合曲线;(d)不同剂量APAP处理后肝组织H&E染色结果;(e)不同剂量APAP治疗后轻度、中度及重度ALI小鼠的肝功能生化指标;(f)MPI监测ALI严重程度的示意图
本研究成功构建了一种基于有序组装/解组装机制的活性氧(ROS)响应型磁性纳米粒子组装体(RMNAs),实现了对急性肝损伤(ALI)的高灵敏度磁粒子成像(MPI)监测。通过精确调控磁性纳米粒子间的偶极相互作用,RMNAs在有序组装状态下显著抑制MPI信号(“OFF”状态),而在ROS刺激下发生解组装,迅速恢复MPI信号(“ON”状态),从而实现对ROS水平的灵敏检测。在APAP诱导的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中,RMNAs在极低剂量(0.05 mg/kg)下即可实现27倍的MPI信号增强,显著优于传统MRI技术。该研究首次提出并验证了基于有序组装淬灭效应的MPI信号调控策略,为下一代MPI分子影像探针的设计提供了新思路,也为早期、精准监测ROS相关疾病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科研咨询+技术服务
|
医学实验服务
|
![]() |
创赛生物 提供高品质的医疗产品和服务 |
联系我们 |
产品中心 |
扫码关注
关注公众号 扫码加客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