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9.4《Acta Biomaterialia》暨南大学郭瑞:一种具有 ROS 清除和血管生成的双相药物释放微针治疗糖尿病溃疡
专栏:学术前沿
发布日期:2024-11-26
作者:创赛科研

糖尿病性溃疡(DUs)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糖尿病的高血糖环境导致创面微环境局部多发病变,如血管生成受,活性氧(ROS)过度表达,从而延缓糖尿病溃疡的愈合。受损的血管生成限制了营养和氧气向伤口部位的运输,并诱导了持续的炎症。ROS与DNA、脂质和细胞的其他成分发生反应,损害正常的细胞功能。同时,ROS是激活促炎信号通路的重要介质,可上调促炎因子和趋化因子的表达。促炎因子的过度表达使巨噬细胞极化失调,这些免疫细胞进一步产生更多的ROS和炎症因子,形成延长炎症期和阻止伤口愈合的恶性循环。由于伤口愈合由多个阶段组成,因此需要分阶段进行处理,单一的治疗效果可能会限制治疗的有效性创面分期治疗,早期清除活性氧,后期持续促进创面愈合,是糖尿病创面治疗的一个有希望的方向


1732521331517001641.jpg



针对上述问题,暨南大学郭瑞团队设计了一种智能微针(V@MP/C@MN),它通过双向释放抗炎剂和生长因子来促进伤口愈合。V@MP/C@MN 的基础材料是透明质酸 (HA),它封装了含有 VEGF 的 SCSMA 微球 (V@MP) 和 CONPs,用于伤口愈合。将多功能 V@MP/C@MN 植入皮肤伤口部位后,HA 迅速溶解,CONPs 迅速释放到更深的真皮层,以减少炎症期的氧化应激,为伤口愈合提供有利的微环境。随着 SCSMA 的降解,VEGF 从微球中缓慢释放,以刺激增殖期的血管生成,恢复伤口环境的营养和氧气供应。V@MP 和 CONPs 还协同促进 M2 型巨噬细胞的极化并缩短炎症期。为糖尿病溃疡提供了一种新的多功能协同治疗策略。该文章于2024年10月1日以《A biphasic drug-releasing microneedle with ROS scavenging and angiogenesis for the treatment of diabetic ulcers》为题发表于《Acta Biomaterialia》(DOI: DOI: 10.1016/j.actbio.2024.09.045)。


1732523239820008005.jpg

研究示意图

 

(1)CONPs 和 V@MP 特征

图(a)的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图像显示,CONPs具有层状结构。图(b)的动态光散射(DLS)结果表明,CONPs的水合粒径为112 ± 0.74 nm,适合微针加载。图(c)的能谱分析(EDS)显示,Ce和O元素均匀分布。图(d)的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表明,CONPs表面含有63.2% Ce3+和36.8% Ce4+,这有助于模拟SOD酶活性,具备清除ROS的能力。图(e)和(f)的FT-IR和1H NMR光谱验证了SCSMA的成功合成。V@MP微球通过微流控设备制备,水合粒径为35.34 ± 1.66 µm(图g),且形状规则(图h)。在体外药物释放实验中,CONPs在5分钟内迅速释放,而BSA则在14天内缓慢释放(图i),形成双相释放模式,有助于伤口抗氧化和血管生成。



1732523420017014040.jpg

图1. CONPs 和 V@MP 的表征。A) CONPs 的 TEM 图像。B) CONPs 的 DLS 分析。C) CONPs 的 EDS 图像。D) CONPs 中 Ce 3d 的 XPS 分析。E) SCSMA 的 FT-IR 和 F) 1H NMR 光谱。G) V@MP 的粒度分析。H) 空白微球的光学显微镜图像。I) 模拟药物 FITC-BSA 从微球中释放


(2)V@MP/C@MN 的特性及其抗氧化性

图(a)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图像显示,微针尖端呈金字塔形,有助于快速、准确地穿透皮肤深层。图(b)的压缩测试表明,微针具有良好的机械强度,能够承受皮肤穿刺所需的最小力。图(c)和(d)展示了在猪皮肤上的微针贴片,说明其具备透皮递药的能力。图(e)的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CLSM)图像显示,微针的药物递送深度可达350 µm。图(f)至(i)分析了V@MP/C@MN的抗氧化性能。H₂O₂测试结果表明,C@MN和V@MP/C@MN显著降低了H₂O₂含量。DPPH自由基清除实验显示,C@MN和V@MP/C@MN的自由基清除率分别为45.02%和60.84%。SOD酶活性测试显示,C@MN和V@MP/C@MN的SOD酶活性分别为53.73%和70.87%。溶解氧测试结果表明,V@MP/C@MN能够将H₂O₂转化为氧气,溶解氧含量达6.1 mg/mL。这些结果表明,V@MP/C@MN微针系统能够有效减少ROS水平,缓解氧化应激。

1732523207639044685.jpg

图2. 微针的表征和抗氧化特性的测定。A) 微针的扫描电镜图像。B) 当传感器靠近并按压针尖时针尖所受的压力(n = 3)。C) 含有 DOX 的 MN 图像。D) 用猪皮刺穿 MN 的图像。E) 含有 DOX 的 MN 皮下药物释放结果。F) 不同部分微针的 H2O2 清除能力(n = 3)。G) 不同微针组分的自由基清除活性测试(n = 3)。H) 微针不同部分的 SOD 酶活性(n = 3)。I) 微针的类过氧化氢酶(CAT)活性(n = 3)


3V@MP/C@MN 可减少 ROS 生成并促进体外 M2 极化

图(a)显示, V@MP/C@MN组的ROS清除效果最显著,表明其具有优异的抗氧化能力(图c)。图(b)至(e)分析了V@MP/C@MN在诱导巨噬细胞表型转化中的作用。V@MP/C@MN在促进M2表型方面更具优势,显示出更强的免疫调节能力。总体而言,V@MP/C@MN微针系统能够有效清除ROS并促进巨噬细胞由M1向M2转化,有助于炎症和氧化应激相关病变的治疗。

1732524412040041873.jpg

图3. 体外微针诱导的 ROS 减少和 M2 极化。A) 微针和正常细胞培养基(对照组)处理 HUVECs 细胞 24 小时后的 ROS 检测。用 DCFH-DA 染色(绿色)。B) 流式细胞术分析巨噬细胞 CD86 和 CD206 的表达(n = 3)。C) 基于流式细胞术结果的 CD206 阳性细胞定量分析和 D) M1/M2 值(n = 3)。E) ROS 荧光强度的定量统计(n = 3)


(4)V@MP/C@MN 可促进体外细胞迁移和血管生成

图(a)为划痕实验,显示在低血清环境下,V@MP/C@MN组的HUVECs细胞在24小时内显著向划痕区域迁移,空白区域逐渐缩小,迁移率达89.96%(图f)。这表明V@MP/C@MN能够在体外有效促进细胞迁移。图(b)展示了血管生成实验,显示V@MP/C@MN组形成明显的血管网络结构。图(c)至(e)分别量化了不同组的总管长度、节点数量和连接数。V@MP/C@MN组的管长增加了3.74倍,节点和连接数也显著增加,表明其有效促进了血管生成。该效果可能与V@MP中VEGF与内皮细胞的结合有关,SCSMA基材有效负载了VEGF。因此,V@MP/C@MN具备显著的促血管生成潜力,有望在体内促进血管新生,加速伤口愈合。


1732524471015072526.jpg


图4. 体外细胞迁移和血管生成能力微针检测。A) 用于细胞划痕试验的 HUVEC 光学图像。B) 使用不同微针培养的 HUVEC 的体外管形成。C) 血管网络结构中管总长度、D) 节点数量和 E) 连接点数量的定量评估(n = 3)。F) 细胞迁移率量化(n = 3)


(5)V@MP/C@MN促进体内糖尿病溃疡愈合

图(a)展示了在不同时间点各组伤口的愈合过程照片。图(b)显示,随着时间推移,各组伤口面积逐渐缩小,其中V@MP/C@MN组愈合速度最快,第14天愈合率达到97.9%。图(c)为第14天的H&E染色结果,显示对照组的肉芽组织最厚,且无毛囊等成熟皮肤附属物,而V@MP/C@MN组则有致密的表皮和排列良好的真皮层,且可见清晰的毛囊。图(d)的肉芽组织宽度统计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所有处理组的肉芽组织宽度显著减少,其中V@MP/C@MN组最小,仅为0.53 mm。



1732686156572081698.jpg

图5.对糖尿病伤口的治疗效果。A) 5 组大鼠在第 0、3、7、10 和 14 天伤口面积变化的图像和示意图。B) 伤口闭合率的定量分析(n = 3)。C) 第 14 天伤口的 H&E 染色。D) 肉芽组织宽度定量分析(n = 3)

图(a)的Masson染色结果显示,对照组在第14天时仅有少量稀疏无序的胶原纤维,而V@MP/C@MN组则有更多的胶原沉积,纤维密度、厚度和排列均更为整齐,表明伤口愈合效果接近健康皮肤。图(e)统计了各组的胶原沉积量,V@MP/C@MN组显著高于其他组。图(b)和(c)分别为IL-4和IL-6的免疫荧光染色结果,V@MP/C@MN组的IL-4(抗炎因子)显著增加,而IL-6(促炎因子)显著减少(图f和g)。此外,图(d)的DHE染色显示,第3天时V@MP/C@MN组的ROS水平显著降低,减少了2.31倍(图h),与体外ROS清除实验结果一致。


1732686250409030867.jpg

图6所示。伤口组织的组织病理学分析。A)第14天各组大鼠伤口马松三色染色。B)第3天伤口IL-4免疫荧光染色。C)第3天伤口IL-6免疫荧光染色。D)第3天伤口DHE免疫荧光染色。E)不同处理组胶原沉积定量分析(N = 3) F) IL-4荧光强度定量分析(N = 3) F) IL-6荧光强度定量分析(N = 3) H) DHE荧光强度定量分析(N = 3)


(6)V@MP/C@MN 在体内诱导 M2 极化

图(A)为第3天和第7天的CD68/iNOS双重染色图像,绿色荧光代表M1型巨噬细胞。图(B)统计了CD68/iNOS细胞数量,显示对照组M1型巨噬细胞数量较多,而V@MP/C@MN组的M1型巨噬细胞数量显著减少,特别是在第7天时减少了4.7倍。图(C)分析M2型巨噬细胞的重极化情况,绿色荧光代表M2型巨噬细胞。图(D)统计显示,与对照组相比,V@MP/C@MN组在第3天和第7天的M2型巨噬细胞数量分别增加了2.55倍和2.74倍。V@MP/C@MN通过透皮递送CONPs并迅速清除ROS,减少了促炎因子,从而促进了巨噬细胞从M1型向M2型的正常转换



1732686447505023237.jpg

图7. 微针诱导体内 M2 极化。A)组织在 3 天和 7 天时双重染色 CD68 和 iNOS 的代表性图像。B) 各组 CD68iNOS 细胞百分比的量化(n = 3)。C) 治疗 3 天和 7 天后组织 CD68 和 CD206 双重染色的代表性图像。D) 治疗 3 天和 7 天后各组(n = 3)CD68CD206 细胞百分比的量化


(7)V@MP/C@MN 促进体内血管生成

在第10天和第14天,利用Moore FLPI血流成像仪对创面周围的血流进行了评估(图8A和C)。结果显示,第10天V@MP/C@MN组的血流量为1081灌注单位,远高于对照组(303灌注单位)、MN组(422灌注单位)、C@MN组(501灌注单位)和V@MP@MN组(937灌注单位)。第14天,V@MP/C@MN组的血流量增加到1170灌注单位,比第10天增长了1.08倍。V@MP/C@MN和V@MP@MN组表现出更强的血管生成信号,能够为创口提供更多的血流。为进一步评估血管生成的质量,对第10天的组织进行了CD31和α-SMA的荧光染色(图8B和D)。结果显示,V@MP/C@MN和V@MP@MN组的CD31和α-SMA阳性闭合环显著增加,与前述的创口灌注变化趋势一致。CD31反映的血管密度在对照组为0.01 ± 0.0015,在V@MP@MN组为0.2 ± 0.0415,而在V@MP/C@MN组为0.44 ± 0.0178。


1732686648117086307.jpg

图8. 微针促进血管生成。A) 第 10 天和第 14 天伤口损伤部位血管生成反应的多普勒图像。B) 第 10 天伤口组织 CD31 和 α-SAM 双染色的代表性图像。C) 多普勒血流的定量统计(N = 3)。D) 血管密度定量分析(N = 3)


【研究小结】

本研究开发了一种负载了V@MP 和 CONPs 的V@MP/C@MN 微针,作用于深层组织,促进糖尿病溃疡的愈合。智能 V@MP/C@MN 的使用实现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 CONPs 的双相释放,并提高了 CONPs 的透皮率;减轻了氧化应激,V@MP 促进了血管生成;V@MP 和 CONPs 的联合给药协同促进了 M2 巨噬细胞的表型极化。对V@MP/C@MN多种功能的体外和体内系统研究表明,V@MP/C@MN在抗氧化、协同促进巨噬细胞极化、血管生成和组织再生方面具有显著疗效,V@MP/C@MN多种治疗功能的结合为改善糖尿病溃疡的愈合提供了新的途径。

上一页:IF:18.0 《Bioactive Materials》华东理工刘昌胜院士:用于前交叉韧带重建无瘢痕愈合的免疫调节涂层
下一页:IF:27.4 《AM》解放军总医院张雪松:微环境自适应纳米药物通过抑制炎症级联和神经细胞凋亡促进脊髓修复

科研咨询+技术服务
公司专业提供从技术咨询、方案制定、实验实施,到结果分析、报告总结等医学科研咨询及技术服务

医学实验服务
公司为客户提供医学科研的研究实施服务。公司拥有六大技术服务平台——疾病动物模型服务平台、医学分子...

博客详情
当前位置: 首页> 博客详情

创赛生物 提供高品质的医疗产品和服务
                       让人类生活得更健康和更美好

联系我们

广州创赛生物医用材料有限公司
地址:广州市黄埔区科学城掬泉路3号国际企业孵化器A区702
电话:
020-3202 9909

手机:180 2452 3356

产品中心

扫码关注

1704848311194088584.jpg      1744178484532037199.jpg

         关注公众号                       扫码加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