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预算: 2024年预算: 从数据上看,202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支出预算为5987851.94万元,较2024年执行数增加43011.56万元,增长0.72%。虽然这一整体增幅看似平缓,但细分到“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这一核心领域时,增长势头则尤为显著。 对比上一年,2025年自然科学基金预算数较2024年执行数增长8.65%,达到3945801.72万元,增长额突破314288.27万元。 8.65%、近31.43亿元,这一增幅与增长额不仅是近5年来最高水平,更标志着国家在基础研究领域的投入力度迈上新台阶。预算文件中提到:增长主要原因是中央财政对自然科学基金的投入增加。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近年来持续推进“质量优先”战略,通过限项规则优化、项目类型创新等手段,确保资金流向更具战略意义的前沿领域。 一方面,基础研究项目资助结构的优化上,持续从“补短板”到“增长板”。2025年预算的增长额、增幅虽为近几年新高,但仍属于小幅度的增加,并非“大增”。考虑到2024年起“面上取消申二停一”等改革举措仍将持续,2025年的申请量预计仍会持续增长,所以2025年的资助率预计与上一年相差不大。可以说,相比起去年“大刀阔斧”的举措变化,今年或将是“求稳”的一年。 另一方面,在2025年的预算框架中,“人才项目”仍然持续受到重点倾斜。2025 年“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预算数为 310000 万元,比 2024 年执行数增加 70000 万元,增长 29.17%,主要原因是人才专项支出增加。在文件中的名词解释中,这一项支出是“指高层次人才、科研机构研究生培养和博士后科学基金等方面的支出。”结合前不久,教育部发布的2025年部门预算,其中一项格外引人注目的数据:“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项,2060208),2025年预算数为5300.00万元”,比 2024 年财政拨款执行数增加3100万元,增长140.9%,可谓是“飙升”。 人才,得到了极高的重视。 那么2025年新增7亿元会否带来新的改革信号呢?由2024年的数据(增长额14亿元,増幅140%)对比来看,增幅相对较小,2025年在人才专项上应该不会有类似上一年“推动青A延续资助”等“大动作”的变化,意味着,今年的人才项目也基本会延续上一年的资助格局。 熟悉国自然改革的人都知道,基金委通过多项机制创新强化对青年科研人员的扶持。例如,青年学生资助体系的建立、青年评审专家规模的扩大与群体类项目中为青年人才单设赛道等,这些举措不仅拓宽了科研“后备军”的基数,也打破了传统人才资助、评审体系的壁垒。 03 2025年预算的增长,本质上是国家“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的微观落地。 正如《决定》所强调的:“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三者内在一致、相互支撑。”这一顶层设计,在国自然的资助框架中体现为以下资助思路: 其一,推动资助科研项目与国家战略需求深度对接,资助重点向迫切需要突破的领域方向倾斜、向更具创新活力的青年科研人群身上倾斜。其二,制度护航,长效发力。不难发现,国自然的改革政策与举措,近两年表现为“动态优化”,增加了灵活性。这种“及时调控”既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也倒逼科研人员重视成果的实质性突破。其三,企业入局,生态重构。基金委通过修订资助条例,明确企业可作为联合申请主体参与重大项目。这种“研用一体”的模式,打破了学术界与产业界的传统壁垒。同时,企业参与科研资助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如小米、腾讯等科技企业通过捐赠机制与基金委合作,共同支持基础研究与青年人才。这种“产学研资”联动,不仅缓解了财政压力,更有助于推动科研成果向市场端加速转化。数据上对比看,多元投入的占比开始增加,预计未来仍将持续。 2025年与2014年的部门收入预算结构对比 图源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04 1、精准匹配项目类型:青年学者可优先申请青年科学基金(A/B/C类)或创新群体B类项目;海外人才抓住优青(海外)窗口期。 2、强化交叉与原创性:非共识项目支持机制为跨学科、高风险研究提供新机会,可尝试提交创新性强的课题。 3、关注政策倾斜领域:女性、西部及大湾区学者需突出区域或性别相关研究的社会价值。 2025年国自然预算的“高增长”,既是科研投入的里程碑,更是改革深化的冲锋号。今年国自然改革以“青年”与“质量”为关键词,通过资金倾斜、机制优化和“帽子”清理,为青年科研人创造了更公平的竞争环境。函评在即,建议申请人结合政策动向调整策略,抢占新一轮科研资助先机。
基金预算,涨了!
重点支持哪些项目、人才?
从顶层到国自然,资助图谱是何布局?
申请策略建议
科研咨询+技术服务
|
医学实验服务
|
![]() |
创赛生物 提供高品质的医疗产品和服务 |
联系我们 |
产品中心 |
扫码关注
关注公众号 扫码加客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