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15.8 《ACS NANO》重庆大学的罗忠等团队:基于水凝胶的生物活性合成皮肤刺激再生气体信号并消除界面病原体以促进烧伤伤口愈合
专栏:学术前沿
发布日期:2025-04-30
作者:创赛科研

烧伤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创伤之一,其诱因包括过度摩擦、极端温度变化、化学物质、辐射、电击等。值得注意的是,皮肤烧伤创面(SBWs)伴随着多种病理特征,这些因素可能阻碍受损组织的再生并延缓伤口愈合。由于损伤引起的皮肤细胞坏死,SBWs常常伴随损伤部位的快速炎症反应,该反应在坏死组织的清除以及促增殖信号活性的激活中起着关键作用。

然而,遭受重度烧伤的皮肤组织往往易于进入持续的炎症状态,这会促进组织的分解代谢,从而阻碍伤口愈合。与此同时,损伤引发的细胞和组织破坏会严重损害皮肤的屏障功能,显著增加伤口感染的风险,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包括败血症和全身性感染。因此,皮肤烧伤创面的治疗仍是一项临床难题,其恢复过程缓慢且存在较高的术后并发症风险,亟需开发新的SBW治疗策略,以克服炎症引起的抗愈合效应并预防细菌感染。


1745982903889063828.jpg

针对上述问题,重庆大学的罗忠等团队设计了一种基于水凝胶的生物活性合成皮肤(HBSS),该敷料材料由生物相容性组分构成,用于烧伤创面的治疗,能够在局部介导硫化氢(H2S)的释放,以刺激组织再生,同时抑制细菌感染和过度炎症反应。具体而言,H2S供体——N-(苯甲酰巯基)苯甲酰胺首先与巯基酮(TK)连接的多巴胺二聚体共同组装形成纳米结构(DDNs),随后将其整合进以希夫碱为交联方式的透明质酸-羧甲基壳聚糖水凝胶中。在烧伤创面中升高的酸性环境可诱导水凝胶降解,释放出DDNs;随后,在活性氧(ROS)诱导下,TK连接键断裂,释放出H2S气体,同时以自我消耗方式降低局部ROS应激水平。该过程可通过激活AMPK与RAS-MAPK-AP1等促愈合信号通路,促进局部血管生成和组织再生,同时通过激活ERK1/2与NRF2信号通路,实现巨噬细胞由M1型向M2型的免疫重编程。此外,水凝胶网络中的壳聚糖组分可有效抑制创面部位的细菌定植,从而防止局部感染。这些特性协同作用,实现了快速而稳健的烧伤创面愈合,为临床烧伤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策略。该文章于2025年4月10日以Hydrogel-Based Bioactive Synthetic Skin Stimulates Regenerative Gas Signaling and Eliminates Interfacial Pathogens to Promote Burn Wound Healing为题发表于ACS NANO》(DOI10.1021/acsnano.5c01134)。


摘要图.png

研究示意图

(1) DDNs和HBSS的制备与表征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析显示,生成的DDNs具有均匀的球形形态和高单分散性(图1A)。动态光散射(DLS)分析表明,NSHD的加入使纳米粒子的尺寸从200 ± 5 nm略微增加至220 ± 7 nm,但对纳米粒子的单分散性没有明显影响(图1B)。ζ电位分析显示,DDNs的表面电荷约为−33.1 mV,与原始PDA纳米粒子的电荷(约−31.2 mV)相当(图1C)。能量色散X射线谱(EDS)结果表明,硫信号均匀分布在纳米粒子中,证实了NSHD成功加载到PDA基体中(图1D)。通过紫外吸收法的定量分析,NSHD在最终纳米粒子中的加载比率约为11.2%。这些数据共同确认了DDNs的高均一性和NSHD加载的简便合成。本研究中使用的HBSS是通过透明质酸(HA)和羧甲基壳聚糖(CMC)在希夫碱交联作用下合成的。研究人员观察到,OHA与CMC混合后5分钟内即形成水凝胶(图1E)。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成像显示,OHA-CMC水凝胶具有高度多孔和互联的网络结构,典型的水凝胶生物材料特性,提供了丰富的空间用于DDN的负载(图1F)。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ESEM)结果显示,DDNs能够轻松地结合到OHA-CMC水凝胶基体中,最终纳米粒子负载量约为85%(图1G)。此外,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验证了通过希夫碱交联形成水凝胶,并成功集成了DDNs(图1H)。


1.png

图1.(A)DDN的TEM图像。(B)通过DLS测量的DDN的粒度和分布。(C)DDN的Zeta电位。(D)DDN的EDS结果。(E)水凝胶形成过程的照片说明。(F)生成的水凝胶的SEM图像。(G)HBSS样品的SEM图像。(H)HA、OHA、CMC、OHA-CMC和HBSS的FTIR光谱

(2)HBSS的力学性能、药物释放、抗氧化能力和抗菌性能

皮肤组织常受机械应力影响,这对烧伤创面敷料的机械稳定性构成挑战。研究人员通过分析HBSS的压缩和膨胀性能,研究了其在烧伤创面环境中的稳定性。在OHA:CMC比例为3:1时,OHA-CMC水凝胶和HBSS的膨胀率分别为278%和267%(图2A),有助于排出创面渗出液并保持湿润环境,且HBSS的抗压强度达到97.4 KPa(图2B)。流变学测试表明,HBSS具有较高的储能模量,适合作为烧伤创面敷料(图2C)。HBSS在模拟烧伤创面渗出液中(500 μM H2O2,pH 6.5)孵育后,显示出良好的降解性能,7天内完全降解,剩余重量降至20%(图2D, 2E)。DDNs在相同条件下处理2天后,TEM显示其平均水动力学尺寸减少至120 ± 5 nm(图2F),支持HBSS在创面环境中的降解释放治疗性载荷。H2S生成测试表明,酸性环境和H2O2能促进HBSS释放H2S,4天后H2S释放量达到32.5 μM(图2G)。此外,DDNs具有显著的抗氧化效果,能够清除DPPH(图2H, 2I),进一步证实HBSS能够有效清除创面过量ROS,促进创面修复。研究人员测试了CMC整合的HBSS对常见烧伤创面感染病原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效果。结果显示,HBSS组的杀菌效率分别为60.3%、59.3%和67.8%,高于OHA-CMC组(图2J−K)。细菌处理后的扫描电镜(SEM)图像显示,细菌壁塌陷,证实了HBSS通过壳聚糖的抗菌作用有效消除附着细菌,防止创面感染(图2L)。


2.png

图2.(A)具有不同组成的水凝胶基样品的溶胀特性。(B)具有不同组成的水凝胶基样品的压缩性能。(C)HBSS和OHA-CMC样品之间生物力学性能的比较分析。(D)水凝胶基样品随时间降解的照片说明。(E)水凝胶基样品的降解率。(F)H2O2引发降解前后DDN尺寸的比较。(G)不同条件下HBSS随时间的H2S释放曲线。(H)不同浓度下DDN的DPPH清除能力。(I)无DDN的OHA-CMC水凝胶和HBSS的DPPH清除能力。(K)不同水凝胶基样品的抗菌活性的统计分析。(L)不同处理后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SEM图像

(3)HBSS的体外生物相容性

为了研究HBSS在临床相关条件下的安全性,研究人员首先通过CCK-8法在跨腔培养系统中测试了其对皮肤细胞群体的生物相容性(图3A),其中水凝胶放置在上室,细胞接种在下室。测试的细胞系包括HUVECs、L929s和RAW 264.7。结果表明,HUVECs、L929s和RAW 264.7细胞在与HBSS孵育3天后,细胞活力未出现明显下降(图3B、C)。这些结果也通过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CLSM)进一步验证(图3E)。这些观察结果表明,由于选用了生物相容性生物聚合物成分,HBSS无毒。为确保足够的ROS清除效果,使用ROS反应性荧光探针DCFH-DA进行的荧光成像显示,HBSS处理能有效清除细胞内的ROS(图3D),再次验证了HBSS衍生的巯基化多巴胺单元对ROS清除的贡献(图3F)。有趣的是,WB分析显示,HBSS处理显著激活了巨噬细胞群体中的Nrf2信号通路(图3G−I),这是一种在活细胞中已知的抗氧化机制,可能有助于清除烧伤创面引发的皮肤细胞中的ROS。Nrf2和血红素加氧酶-1(HO-1)的相对表达分别比对照组高出108%和92%。总体而言,HBSS能够高效减轻生物环境中的ROS应激,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能够促进细胞增殖。


3.png

图3.(A)transwell共培养系统示意图。(B)与不同样品孵育3天后的L929存活率(。(C)与不同样品孵育3天后的HUVEC存活率。(D)响应于不同处理的L929细胞和HUVEC中ROS的相对含量。(E)显示不同处理后L929细胞和HUVEC增殖的荧光图像((F)不同样品减轻皮肤相关细胞中氧化应激的能力。(G)用不同样品处理后巨噬细胞中Nrf 2和HO-1蛋白的表达水平。(H)不同处理后巨噬细胞中Nrf 2蛋白的相对表达。(I)HO-1蛋白的相对表达。处理组的设置:NaSH、对照(PBS)、OHA-CMC水凝胶、水凝胶-PDA NP复合物(HPN)和负载NSHD的水凝胶(HN)组

(4)HBSS处理对SBW体外再生的影响

研究人员首先使用WSP-5荧光探针分析了不同处理后皮肤细胞中H2S的分布,CLSM成像结果显示,HBSS与L929细胞、HUVECs和RAW 264.7细胞共同孵育后,H2S的浓度显著增加,表明HBSS具有强大的H2S释放能力(图4A)。HBSS还显著促进了HUVECs的管状结构形成,HBSS组形成的管状网络更大,分支节点更多,毛细血管长度更长(图4B、C、D)。WB分析显示HBSS处理增强了AMPK的磷酸化,抑制了下游TXNIP的表达,并上调了GLUT1的表达,进一步促进葡萄糖摄取和糖酵解活动(图4E)。这些结果表明,HBSS通过H2S的原位释放促进了ECs的血管生成。研究人员还研究了HBSS对成纤维细胞的促愈合作用,结果显示,HBSS显著增强了L929细胞的迁移能力,48小时内刮痕几乎完全愈合(图4F)。WB分析表明,HBSS有效激活了成纤维细胞中的RAS-MEK-1-AP-1信号通路(图4G),这一信号通路与抗凋亡和促进增殖有关。


4.png

图4. (A)不同处理后L929 s、HUVECs和RAW 264.7细胞中的H2S水平。(B)HUVECs的管形成效率。(C)血管分支数目的统计分析。(D)不同处理后血管长度的统计分析。(E)AMPK、p-AMPK、TXNIP、(F)不同处理后L929细胞的迁移能力。(G)不同处理后L929细胞中MEK 1、AP-1和RAS蛋白的表达

(5)HBSS的抗炎作用

为研究HBSS是否通过改变巨噬细胞组成来逆转SBW的炎症状态,研究人员首先用LPS诱导RAW 264.7细胞转变为M1表型,并监测其形态学变化。LPS处理后的RAW 264.7细胞表现为椭圆形和突触形态,且iNOS表达显著上调,表明成功诱导为促炎M1型表型。与此相比,HBSS处理后的LPS诱导RAW 264.7细胞表现出从变形虫形态到梭形形态的显著变化,天线形成减少(图5A),并伴随M2特征标记物CD206的上调。免疫荧光分析显示,HBSS处理的巨噬细胞iNOS表达降低,而CD206表达增加(图5B)。在巨噬细胞表型变化的基础上,研究人员进一步通过ELISA测试评估了培养体系中的细胞因子分泌情况。LPS诱导显著降低抗炎细胞因子IL-4和IL-10的分泌,同时增加了促炎细胞因子如TNF-α和IL-1β的分泌,表明巨噬细胞的促炎潜力增强。与此不同,HBSS处理LPS诱导的RAW 264.7细胞显著增加了IL-4和IL-10的分泌,同时减少了IL-1β和TNF-α的分泌(图5C−F)。这些趋势与q-PCR分析中相关细胞因子mRNA水平的结果一致,表明HBSS能够将M1型巨噬细胞重新编程为M2型表型,从而抑制过度的炎症反应(图5G−J)。进一步分析HBSS处理后巨噬细胞的生化变化,证实了多巴胺单体和H₂S通过清除创面微环境中的ROS,能够阻断相关的促炎信号事件,从而减轻局部炎症。WB分析显示,HBSS处理显著激活了MAPK-Erk1/2-p38信号通路,这与H₂S的抗炎作用一致(图5K−M)。因此,这些作用协同介导了M1型巨噬细胞向M2型的高效重编程,并抑制了下游的炎症反应。


5.png

图5. (A)各种处理后LPS诱导的巨噬细胞的形态学变化。(B)用样品处理后LPS诱导的巨噬细胞中CD 206和iNOS的表达。(C-F)用不同样品处理后不同巨噬细胞中IL-1β、TNF-α、IL-4和IL-10的表达水平。(G-J)用不同样品处理后不同巨噬细胞中TNF-α、IL-1β、IL-4和IL-10的表达。(K)WB检测不同样品处理后巨噬细胞中p-p38和p-Erk 1/2蛋白的表达;(L)不同样品处理后巨噬细胞中p-Erk 1/2蛋白的相对表达;(M)不同样品处理后巨噬细胞中p-Erk 1/2蛋白的相对表达。p38的表达

(6)HBSS在体内的SBW治疗功效

研究人员在背部带有1 cm²圆形感染性三度烧伤创面的小鼠模型上全面研究了HBSS治疗对烧伤创面(SBW)愈合的促进作用(图6A)。HBSS治疗显著减少了创面面积,治疗14天后创面几乎完全愈合,表面形成小结痂,并无感染迹象(图6B)。相比之下,控制组和OHA-CMC组在第14天创面明显较大,创面处有可见渗出液,表明感染性SBW的愈合不足。定量分析显示,HBSS组的最终创面面积最小,比治疗组的对照组小35%(图6C)。通过HE染色和Masson三色染色进一步分析了不同治疗组的SBW愈合情况,在治疗7天时,HBSS组显著提高了创面区域的上皮覆盖度,并部分再生了受损的毛囊(图6E)。到治疗第14天,HBSS组创面几乎完全愈合,创面上皮完全重建。Masson染色结果显示,HBSS组的胶原沉积优于其他所有组,几乎与健康皮肤组织相当(图6F)。另外,研究人员通过免疫荧光染色CD31和Ki67检测了创面组织的血管化,表明创面再生的强度(图7A)。HBSS组的毛细血管密度是对照组的1.9倍,明显高于其他处理组(图7B、C),表明创面区域的血管系统成功恢复,促进了适当的伤口愈合。WB分析显示,HBSS处理显著激活了AMPK和AP1信号通路(图6D),这一结果与体外数据一致,支持了提出的伤口愈合机制。这些数据表明,HBSS可以高效加速感染性SBW的愈合,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6.png

图6.(A)实验方案的示意图。(B)显示从第0天到第14天的各种治疗后建立的SBW伤口的时间依赖性愈合的代表性照片。(C)从第0天到第14天的不同治疗后伤口面积的定量分析。比例尺:(D)不同处理后小鼠中关键蛋白介质表达的WB测定。(E,F)第7天和第14天伤口组织的代表性(E)H&E和(F)Masson染色图像

(7)HBSS介导的体内巨噬细胞重编程

研究人员进一步分析了烧伤创面(SBW)部位的巨噬细胞组成,以阐明愈合机制。结果显示,控制组的SBW组织在治疗7天后表现出高水平的iNOS和低水平的CD206,表明创面仍受到严重炎症的影响。相比之下,HBSS治疗显著上调了CD206的表达,同时降低了iNOS的表达(图7D、E)。具体而言,HBSS组CD206的水平比未处理的对照组高1.92倍,而iNOS水平降低了62.14%(图7F、G),表明HBSS治疗能够有效地将巨噬细胞从促炎M1表型重编程为抗炎M2表型,有助于缓解SBW部位的过度炎症反应。同时,通过PCR检测创面组织中与炎症相关的细胞因子的mRNA水平,结果发现HBSS治疗显著下调了TNF-α和IL-1β的mRNA表达,同时恢复了IL-4和IL-10的mRNA表达,其细胞丰度与健康皮肤组织相当(图7H−K)。此外,创面组织的生化分析显示,HBSS显著激活了NRF-2和ERK1/2信号通路,有效抑制了过度的炎症反应(图7L−O)。综上所述,HBSS能够通过减轻巨噬细胞介导的慢性炎症反应,促进SBW的愈合。


7.png

图7.(A)治疗14天后伤口的CD 31和Ki 67免疫染色。(B)CD 31表达的统计。(C)Ki 67表达的统计。(D)治疗14天后伤口中CD 206表达的免疫染色。(E)治疗14天后伤口中的iNOS免疫染色。(F)CD 206表达的统计。(G)iNOS表达的统计分析(细胞核用DAPI(蓝色)标记)。(H−K)正常小鼠皮肤和不同实验组TNF-α、IL-1β、IL-4和IL-10的相对表达,(L)WB检测不同处理后小鼠p-Erk 1/2和p-p38蛋白的表达。(M)不同处理后小鼠中Nrf 2和HO-1蛋白的WB测定。(N-O)图L和M中蛋白表达的统计学

 研究小结 

总之,该研究开发了一种基于兼容水凝胶材料的生物活性合成皮肤,用于H2S治疗感染性烧伤创面(SBWs)。HBSS系统能够在创面部位形成人工屏障,防止细菌感染,同时去除过多的烧伤创面渗出液,为伤口再生创造湿润环境。

烧伤创面微环境中的高ROS应激和酸性条件会触发NSHD前体的降解,释放出集成在水凝胶基质中的NSHD-多巴胺纳米组装体,并实现H2S的原位递送到创面组织。释放的H2S不仅能与释放的多巴胺单体协同缓解烧伤创面部位的ROS应激,还能激活多个促愈合通路,包括AMPK、RAS-MAPK-AP1、MAPK-ERK1/2-p38和Nrf-2-HO-1,这些通路能够显著抑制创面部位的过度炎症反应,促进皮肤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增强创面组织的血管化,从而加速小鼠感染性烧伤创面愈合的速度。总体而言,该研究中的HBSS为临床烧伤创面治疗提供了一个有前景的选择。


上一页:找不到相关信息
下一页:创赛科研2025年劳动节放假通知

科研咨询+技术服务
公司专业提供从技术咨询、方案制定、实验实施,到结果分析、报告总结等医学科研咨询及技术服务

医学实验服务
公司为客户提供医学科研的研究实施服务。公司拥有六大技术服务平台——疾病动物模型服务平台、医学分子...

博客详情
当前位置: 首页> 博客详情

创赛生物 提供高品质的医疗产品和服务
                       让人类生活得更健康和更美好

联系我们

广州创赛生物医用材料有限公司
地址:广州市黄埔区科学城掬泉路3号国际企业孵化器A区702
电话:
020-3202 9909

手机:180 2452 3356

产品中心

扫码关注

1704848311194088584.jpg      1744178484532037199.jpg

         关注公众号                       扫码加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