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以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一系列改革引发热议。从深入开展评审专家被“打招呼”顽疾整治工作,到通过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修订草案)》,这一系列举措,确保评审公平公正,也不断释放出新的变革信号。
一、基金委首次对国家“优青”项目进行分级评价
2024 年 11 月 27 日至 29 日,“优青” 项目结题审查会在长春召开,由自然科学基金委医学科学部主办,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协办。自然科学基金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张学敏院士在开幕式致辞中强调了“优青”项目结题汇报的重要性,指出汇报应重点突出项目取得的标志性成果或可能产生标志性成果的阶段性研究进展。 张学敏院士表示,我国医学科学领域的学术评价在本世纪经历过影响因子导向、CNS 期刊及其重要子刊导向的阶段后,已经进入到追求卓越科学创新的学术评价自信阶段。他认为标志性工作需要突出三点,科学发现了什么或发明了什么、发现的意义或发明的价值,以及真实可靠性,而这需要重视国际小同行的评价。学术评价的新阶段
吉林大学校长张希院士在致辞中提到,不同类型的研究应采用不同的评价办法。他强调,评价科技成果的价值和意义,除了依靠专家进行学术品判,还需要让时间来检验。 会议特别邀请了三位专家进行现场专题讲座,以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激励青年科学家的创新热情。这些讲座包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讲席教授薛天的“光与生命-光感受与生命过程调控”、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李伟的“工程生物学研究与转化”以及香港中文大学眼科及视觉科学学系教授任卓升的“儿童近视的控制与预防”。 专家评审组在认真审阅“优青”项目结题相关成果材料和现场汇报的基础上,经过充分交流、讨论,对“优青”项目结题进行了分级评价,并形成专家评审组意见。这一分级评价的实施,不仅为项目成果提供了更细致的评价标准,也为未来的学术评价提供了新的方向。 二、向杰青项目“帽子化”问题开刀 在202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简称“杰青项目”)进行了重大改革,首次引入了分级评价体系,这一改革直指杰青项目的“帽子化”问题,意在打破科研人才评价中的固有壁垒,推动科研评价体系的现代化。 “帽子化”问题指的是将杰青项目视作一种荣誉称号而非科研项目,这导致了一些深层次的问题。首先,它可能导致资源的不公平分配,使得科研资源过度集中于少数拥有“帽子”的科研人员手中,抑制了新兴学者的成长和跨学科合作。其次,这种现象可能影响评价的公正性,使得某些科研人员利用其地位影响评价标准和过程,损害了评审的客观性。此外,权力滥用的风险也随之增加,可能导致学术圈层化和“学阀”现象的出现。 4 月 16 日,杰青项目首次结题分级评价及延续资助评审会结束,完成对 2023 年底资助期满的 199 个杰青项目的考核评价。自然科学基金委对199项杰青项目进行了首次结题评价,采用A、B、C三档的分级评价体系。A档项目将获得延续资助,B档项目获得一定支持,而C档项目则面临整改或结束。这一改革的目的在于强化项目的科研属性,构建对优秀人才的长周期稳定资助机制,从而破解杰青项目的“帽子化”和“终身制”问题。 经过严格评审,约20%的41个项目获得A等级,将在未来五年获得加倍强度的资助,最高可达800万元。而9个表现不佳的项目被评为C等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窦贤康表示,将把考核评价结果如实反馈给依托单位,并建议为获得延续资助的项目负责人提供良好的支持保障条件,对于执行情况差的项目负责人加强督促引导。 这次改革不仅是对杰青项目评价体系的一次重大调整,也是对科研人才评价机制的一次深刻反思和积极改进。通过分级评价体系的引入,自然科学基金委向杰青项目的“帽子化”问题开刀,旨在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促进科研资源的合理分配,保障科研评价的公正性,从而推动我国科学研究的健康发展。 基金委的这一系列改革,不仅是对科研评价体系的一次重大调整,也是对科研人员激励机制的一次深刻反思。通过打破“帽子化”壁垒,实行分级评价,我们期待能够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培养出更多高水平的科研领军人才,为我国的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贡献力量。评价标准与方法
分级评价的实施
杰青项目“帽子化”问题的重要性
改革的号角——分级评价体系的引入
改革的成效与影响
科研资源分配角度
职业发展层面分析
社会层面而言
科研咨询+技术服务
|
医学实验服务
|
![]() |
创赛生物 提供高品质的医疗产品和服务 |
联系我们 |
产品中心 |
扫码关注
关注公众号 扫码加客服
|